2010年1月16日星期六
年齡越長風險越高‧當心髖關節炎纏上
人體內的關節就像是汽車引擎,不論品質多好都可能損壞。換言之,無論是頸項、手或脊椎骨,身體內骨頭相互鏈接的地方,只要有活動就可能會患上關節炎,包括髖關節。
髖關節是由股骨頭和髖臼所組成的球窩關節,看上去就像一顆球嵌進一凹形窩,為身體提供移動的能力,同時讓下半身可以向不同方向移動,以及擁有吸納上半身衝擊(shock absorption)的功能。
不過,當關節鏈接的表面變得粗糙或軟骨膠質磨損後,就會導致劇烈疼痛與行走困難,以及腳步逐漸僵硬,活動率也會慢慢減少。
骨科專科醫生戴之欽表示,情況惡化後,病患即使沒有走動也會疼痛,並且不能伸直。若一個人出現上述狀況,當心是被退化性髖關節炎纏上了!
戴之欽:髖關節置換手術百年歷史
他解釋說,關節置換手術的原理其實不難理解,就是把損壞的股骨頭切除,再把人工股骨頭嵌入髖骨臼內。
戴之欽表示,髖關節置換手術已經有百多年的歷史,並在30至40年代開始採用不同的原料與方式進行置換。較後,隨著醫學科技日益進步,上個世紀70年代起,已經能掌握髖關節的行動原理,以及能解決髖關節問題的最好方法。
髖關節置換手術的兩個最大的分別之處,在於其材料及固定人工關節的方法。以人工關節製作原料來說,就可分為軟硬材料(hard on soft)及純硬材料(hard on hard)。
他說,軟硬材料就是使用金屬(alloy)股骨頭配上聚乙烯(polyethylene)塑膠製成的髖臼球窩,但是這種搭配久而久之會磨損,壽命一般為10至15年。
“這種原料的人工關節,在醫學界獲得不錯的成效,也是使用量最多的。年紀較大的病患,我們都比較鼓勵採用它。”
另一種則是由純硬材料製成的人工關節,又可分為金屬(metal on metal)及陶制人工關節。如果是較年輕的病患,醫生就會建議進行採用這個,而且壽命可達15至20年,甚至更就長。
醫生要如何把人工關節與骨頭結合呢?
戴之欽表示,醫生會在骨頭周圍加入一種名為hydroxyapatite的骨質礦物質,使骨頭細胞以為這也是骨質,人工關節就會結合在一起,形成固定的效果。這種方法就不需使用骨水泥(cement)。有些手術需置放螺絲,有些則可以免掉。
置換較小人造股骨頭
不可蹲禁翹二郎腿
戴之欽指出,病患置換尺寸較小的人造股骨頭(軟硬材料),就要注意不可以蹲下或翹二郎腿,否則會出現走位或脫臼的情形。
“反之,若置換成較大尺寸的股骨頭(純硬材料)就會比較穩定,即使是作出較大的動作也沒有問題,除非是激烈的動作才會比較危險,例如涂漆工人常常需要蹲下以完成工作,就鼓勵置換成較大尺寸的股骨頭。”
“現在的醫學科技越來越好,股骨頭的尺寸越來越大,覆蓋股骨頭的髖骨臼球窩則越來越小。不過,東西各有好壞,需視要求、年齡、活動需求而定。”
但是,戴之欽表示,材料的不同並不會有重量的問題,病患並感覺不到。
置換手術只需1小時30分
“關節炎有百多種,退化性關節炎乃當中最常見的,而患上關節炎的風險則會隨年齡增長而增加,到了80歲,就幾乎所有人都會患上關節炎。”
一般人的關節活動次數,平均每年為200至300萬次,10年下來就累計高達2000至3000萬次,至於上了年紀的樂齡人士,其關節活動次數雖然較年輕時減少,但是也會有100萬次。
當然,除了髖關節炎問題,年輕人也可能是韌帶、肌肉、軟骨、受神經系統或血管問題而影響到關節。若是照了X光,發現關節已經不能正常操作了,就會建議進行關節置換。
戴之欽說,若透過X光檢查後發現情況嚴重,就會建議病患進行髖關節置換手術。
髖關節置換手術只需費時約1小時30分,在臀部的傷口約長6至8寸之間。不過,在大馬患上臀部退化性關節炎的人,以男性比較多,但原因不詳,可能是遺傳、荷爾蒙、身體肥胖,或客觀因素所影響。
手術成功率95%
他說,全世界每年有超過100萬人進行髖關節置換手術,成功率高達95%,壽命達15至20年,加上重復手術技術日益成熟,造成越來越多年輕人,碰上關節有問題時就進行關節置換手術。
“以前,病患在進行關節置換手術後,軟與硬的關節表面相互摩擦的時間久了,就會出現磨損的情況,因此,醫生較不鼓勵病患年紀太輕就置換關節,一般上都是65歲或以上才會進行,主要是擔心年紀大了以後,需要重復進行同樣的手術,但是現在情況不一樣了。”
大馬病患醒覺性不高
他說,在大馬比較少病患進行髖關節置換手術,主要是醒覺性不高,同時擔心其效果。
他表示,以澳洲為例,進行髖關節及膝關節置換手術是每年各3萬宗,但是在大馬卻不超過5000個。這數據並不表示大馬人沒有面對髖關節問題,而是對它不瞭解。
“本地病患常出現拖延就醫的情況,有很多是腳痛情況已經很糟糕,待進入‘超級末期’時才進行手術,這是很不正常的。此外,很多病患都不知道在進行髖關節置換手術後的隔天,就已經可以下床走路,6週後就可以自由活動了,與手術前的情況差別很大。”
“還記得以前我在英國時,病患會問手術之後何時可以去打高爾夫球或運動,反觀在大馬的病患都會先問,手術後是否可以走路,這就是兩者間最大的差別。”
延遲就醫或引發其他問題戴之欽指出,他進行了超過1700多個關節置換手術中,並沒有任何一個病人是無法行走的。
因此,戴之欽也提醒,若髖關節病患延遲就醫,將可能引起其他問題,一般來說會在身體同一側的膝蓋或另一側的髖關節問題,更嚴重的話,還可導致脊椎骨問題。
支援小組:交流會歡迎參與
病患在進行髖關節置換手術前後,與病患及專業的醫療隊伍多認識、瞭解及分享,對於病患康復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環節,因此,促成了戴之欽於2008年成立了全關節置換手術支援小組,提供了病患與醫護人員交流的平台。
他說,病患可能出現滿腦子的疑問,從生活中走動的小細節、該注意的事項,這些看來簡單平凡的問題,對病患而言是很實際的,往往卻苦無尋找答案的管道。
“支援小組每年會進行3至4次的交流會,我也會親自主持,所分享的內容也是從比較普遍的情況談起,好讓出席者都能受益。偶爾,也會邀請物理治療師或營養師前來,給大家提供專業的意見。”
他說,全關節置換手術支援小組也歡迎病患家屬及看護人員一同出席,共同學習與分享,多瞭解以後就能提供病患精神上的支持,讓患者更加有信心。
戴之欽指出,支援小組的下一次聚會預計落在3月初,地點是在馬大醫療中心大樓,每次只限35個名額,先到先得。有興趣者可聯絡03-78414000。
星洲日報/大都會‧2010.01.13
订阅:
博文评论 (Atom)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